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学当归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学当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哪些中草药?
谢谢邀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52卷,实收集中草药1897种,(总目原称为1892种),分为60类,绘图1109幅,收集方剂11096个。为明代以前中草药学的集大成者。
《本草纲目》的价值和影响力
本草纲目不但是中药学专著,也是植物学专著。因本书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都有记载。被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并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资料。由于《本草纲目》在世界植物学上的巨大影响力,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贡献
《本草纲目》不但搜集整理了明代以前中药学资料,成为16世纪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尝试,发掘了一大批新的中药学资源,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中药学文化遗产,其中三七、半边莲就是374种新增药物之一。
三七、半边莲现在都是用途极广的常用药,如:三七不但有止血作用,而且有散瘀血、消肿止痛等作用。除了广泛用于跌打损伤、及一切出血症以外,还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紫癜等疾病的治疗。而现代通过研究,对三七皂苷在人类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拓展;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人类的贡献,也将随着三七、半边莲等新增药物用途的进一步发掘,而凸现出来。
吃中药医生就说不要吃辛辣的东西,哪些东西叫辛辣?
大家都知道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一般能够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并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辛”便是五味之一,中药学对辛的解释是这样的: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一说辛,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辣椒,所以有人说辛即辣,我不这么认为,在中药里只有辛这个味,没有辣一说。对于辣椒,在中药里对它的性味描述也只是辛、热。所以,辛包含了辣,而中药里对有特异香味、臭味或其他刺激性气味的一般都描述为味辛(当然中药里的味辛不完全靠气味、滋味)。我们身边常见的含有特殊气味的易挥发类成分(比如挥发油)的都属味辛,像生葱、生姜、生蒜、胡椒、芥末、辣椒、洋葱、香菜、白萝卜、花椒、茴香、肉桂、橘(桔)子等等这些都属于味辛的。
可见,辛的东西还挺多,照这么一说,好多东西都不能吃了。其实,我觉得我们吃中药时一般都叮嘱忌食辛或辛辣(一般说辛辣较多见),其实多指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当然辣是最常见的有刺激性的。如果是大夫给开的方剂,最好当面问清楚具体是指什么最好不过了!
简单地说,“辛”就是辣,这个构成是同义反复。 具体解释如下: 一、名词 1.象形。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本义:大罪。 2.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五辛菜》) 3.天干第八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4.商帝号。 5.姓。 二、形容词 1.辣味:“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楚辞·招魂》注:“谓椒姜也。”) 2.劳苦;艰苦:“柔武以匡辛苦。”(《周书》。注:“辛苦,穷也。”) 3.痛苦,悲伤:“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曹植《赠白马王彪》) 4.酸痛:“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素问》) 三、药性 辛是“五味”之一。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用“药性”概括的。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就是有刺激性的辣味。后来古人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五味的不同作用。 “辛”作为五味之一,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仅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 古代对药物气臭的论述十分粗略,但对芳香之品的实际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现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芳香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D6%D0%D4%AD%B7%EF%B3%FB/blog/item/efe847c2fb966335e4dd3bc9.html2 回答者: silence131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学当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学当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