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及其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及其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是怎样知道草药的功效的?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头条号“正说中医药”,作为知名中医院校临床医学院的医生和老师,正哥将为您提供关于中医临床,养生,科普和教育的专业解读。
如果您熟悉中医本草著作的大致脉络,应该对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些答案。
在我们中学时代,都学习过这两个典故,一个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一个是李时珍为了著作《本草纲目》全国到处采药的故事。说明为了识别药物,我们的先民经历了艰苦的尝试和长期经验的积累。
当然这些经验的积累只是停留在某药治疗某病的基础上。药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可以说是中药学历史上一个巨大飞跃。任何一个学科,只有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才能算是称为一个学科。这个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黄帝内经时代,药物还比较少,整部黄帝内经只记载了十三个中药方,而且配伍极其简单,多数内容是关于针灸的。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药物记载开始多起来,但对于药物的记载主要是产地以及主治某种病,到了金元明清时代的本草著作开始侧重于性味归经,并归纳了主治功效。试以大家都熟悉的中药人参来举例。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到了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对人参的论述变成了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
到了现代的中药学教材,对于人参的论述变成了【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从这些可以大致能看出中药学发现的一个脉络,也能回答您上面提出的问题了。
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
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这其中还包括“非医药论著”中记载的草药,比如《诗经》,其中记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记载药353种,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这个时期及以前,确实是单靠人服用草药后的表现来发现草药的功效的。
但是在这之后,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知识积累,关于草药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就不再单单依靠人使用草药来发现药效了。
一来,生命宝贵,医学人员更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每次都把著述医书药典的医生给毒个好歹,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去送命;二来,像枸杞那样的草药,吃到饱未必能试验出它的具体功效;三来,这样逐个试下去太慢,草药学问也就不用发展了。
古人尝药各有目的,后人较难猜想,
我的经验不知是否与古人相同。如痔疮,我把承传的几种中草药一种一种的煎汤喝,不断加减分量,以自身的承受力,检验出每种草药的寒热性,再把各种草药按一定量煎汤喝,每天二次,连续三天,停药三天或五天再决定药量,再参考传承的分量,虽对自己身体有一定害处,并无大碍,却得到了丰富经验,了解了千人千方的做法正确,缩小了用药量,也提高了用药的时间,质量,缩短了康复时间。
这个问题问的好,古代那么落后的条件下,古人凭什么说这款草药什么功能,那一款又是什么功效呢?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现在看是神话传说,不过在古代那就是真理,鲜有人能够怀疑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相传神农长着牛的头,他的身子是透明的,五脏六腑能够清晰可见。这样的神农只能存在于神话中,就是这样的神话人物却能够让世人相信了上千年,甚至到现在还有大批人相信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
古人给出药物的功效几乎就是靠的胡编乱猜。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迷恋“以形补形,吃啥补啥”,比如吃核桃能够补脑子,无非就是觉得核桃仁长得和大脑比较相像而已。现代科学早已证实核桃并没有较其他食物具有特殊的补脑功能。
古人还有一个叫做“取象比类(有时候也叫取类比象)”的指导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长在顶上的东西能够补头,长在底下的东西能够补脚。红枣是红色的,人的血液也是红色的,所以吃红枣能够补血;穿山甲会打洞,所以吃了穿山甲能够通乳通络,可怜的穿山甲啊。蝙蝠晚上出没,所以吃了蝙蝠的屎能够明目,蝙蝠的屎也有了一个很文艺很清新的名字——夜明砂。类似的功效一抓一大把。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毫无道理,纯粹是人的臆想。比如补血,现代科学早就证实了,贫血往往是因为缺乏铁元素,贫血就应该补充铁元素以及一些蛋白质。红枣的蛋白质含量很低,铁元素也很低,用红颜色的红枣补血效果不是一般的差。蝙蝠晚上出没不是因为眼睛能看到东西,蝙蝠靠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感知物体,吃再多的蝙蝠屎也不会像蝙蝠那样有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功能。
中医药要想生存下去,不能靠老祖宗,不能靠政策保护,需要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有没有效果不是古书说了算,而是实验说了算。
本人所有回答均为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侵权,侵权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及其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及其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