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药的功效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药的功效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是如何分析出药材是治疗什么,又是伤哪里的?
如果说神农尝百草就可以分析出药材是治疗什么的,也太低估老祖宗的智慧了。首先,所有中药材的药性归经等等,确实是试验出来并被记载在古代医书上的。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不能够对这味药材做到心知肚明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天下万物相生相克,人们对待中草药亦是如此。举一个例子吧,三七即可止血,又可活血。但是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实验呗。但是你得有这样的本事,就是在实验之前,你有处理发生各种可能的相对应措施,否则,弄不好小命儿就呜呼了。因此,可想而知,什么样水平的人才敢做这样的实验。
大多数人,尤其是医者,就用前人可能冒着生命风险得出的结论就行了。这就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中医,它也是实验科学来的。现在说说在实验之前做的各种准备,以及各种可能的判断。
还是拿三七来举例。三七内服的时候,吃多少会使血液流速增强,又吃多少会是血液流速可以在人身体承受的范围之内呢?在实验之前,首先,这个人要能“看”见自己血液流动的状况,同时,在血液流速加快到人体承受的极限之前,能够有办法使血液流速降低下来,例如引导三七的人体吸收和排出体外,或者从另外一种药材的属性上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看来有些神乎其神的实验,古人确实是这么去做的。因此,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有资格写医书并流传于后世的。能够有这样资格的人,是老祖宗之中的佼佼者。
其实还要一种方法,将大量有效的验方或者经方记录与药书之上。这种方法有类似于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笔者就不阐述了,读者知道有这么回事即可。
慢慢地,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有实际效果和疗效的中医理论和实操的手法。只不过,能够真正的识得宝贝的人,太少了而已。
顺便说一句,药方最好以两为单位,而不是克。而且,要知道半斤八两的意义。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医西医都是通过摸索和经验累积出来的。
举个例子,远古时代,某人感冒发烧了,偶尔吃了某种野草,病竟然好了,那他就会记住,感冒的话可以吃这种草,然后又把这经验告诉了亲朋好友,慢慢的就传开去,大家都知道这种草有医治感冒的功效,这草就成了一种草药。
远古时,是没有医生的,部落里由巫师兼任治病的职责。但有病人来了,巫师开始的时候会随便在外面摘各种各样的植物来熬成汤,然后给病人喝。那时人命贱,喝死是你命不好,万一治好了就是巫师的神奇力量。治疗次数多了,巫师自然也会发现草药的特定功效。
医学就是这样靠着摸索和积累经验发展起来的。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许多古代的名医(如华佗)和医书的创造者(神农李时珍)。
中国有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看到民众深受病痛折磨,立定决心要找出能治病的草药。根据经验,每种中药都有它特定的性味,苦味可以清热解毒;甜味可以滋补,酸味就可以收敛,辛味就可以行血散瘀。
就是靠着这简单的经验,后来才有了《神农百草经》,为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神农最终也因误尝断肠草,死于神农架。
还有李时珍,也是亲身尝药,才写出了《本草纲目》。
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医生什么祖传秘方,可以治好什么什么病。其实这就是古代先人无意中发现了某些草药加在一起,可以治好一些奇难杂症,就记录下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秘而不宣。
这种祖传秘方,或许真的能治好一些病,但绝不可能包治百病,大家还是要理性对待。
肤浅的说一下,古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少!可能更多!
最早的中医药,广义上是依据阴阳五行理论,具体上就是实验。
这个实验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和观察为手段!
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者是。
古人对中药的记载,可以说都是实践的结果。
我国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的反应我们祖先在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认识药物,使用药物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采集野果、种子和挖掘植物为食,由于对植物的认识不全面,自然会误食一些有毒食物,从而会发生呕吐、腹泻、甚至昏迷死亡的情况。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和体验,逐步认识各种植物对每个人的不同影响。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完善。
而后出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更加说明中医药的出现是实践后的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古药的功效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药的功效是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