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要先煮麻黄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为什么要先煮麻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煨中药?
①用砂罐,陶瓷罐,或专用煎中药不锈钢锅,但不能用铁锅。②如饮片不干净要水洗,现在一般饮片袋装较干净,不用水洗,注意医嘱有不能水洗的,先下,后下的,佯服的要分开。③用水泡渍中药20分钟左右,加入适当的水,一般高出饮片两指节。④用武火煎至沸,常用筷子翻至各药煎透,沸后再煎15至20分钟,但各种处方要遵医嘱,掌握武火,文火的不同区别。倒出头煎。⑤用类似方法,再煎二煎,倒出将两次混合,先喝一次,约一碗。留另一碗下次喝。煎中药是个技术活,最好有师傅现场带教两三个月比较稳妥,文字难以尽言。
要想正确地熬煮出符合标准的中药,必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的煮药器具,中医自从几千年之前,煮中药一般都是用陶瓷制的砂锅或瓦锅,因为有一部分的中药材是不能用铁器处理的,会损伤药材的有效药性,比方说何首乌,地黄。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玄幻的说法,砂锅丶瓦煲五行属土,万物秉承土气而生,用瓦锅能不损药性。另外现在的水晶锅也可以用来熬煮中药。
第二,正确的煮法,不同的汤药对于煮法上会有不同的讲究。比方说治疗太阳伤寒的麻黄汤,煎熬时要先煮麻黄,去泡沫,最后再加上其它的药材煮。还有些药材需要先煎或后下,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是要注意的,我们在熬煮中药时,一定要问清楚,以免影响效果。如果实在不懂,可以请医院或药房代煎,避免出错。
第三,正确的服法,不同的汤剂对于服法也会不同。有的药需要一天喝三次,有的只喝一次,有的汤剂需要饭后服,有的需要饭前服。以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为例,需要在12小时内把药喝完,喝到身体微微有汗的时候,就不能再喝,即使药没有喝完也没有关系,还需要喝热稀饭帮助病人出汗,以及恢复体力。所以服法也是十分重要。
中国中医文化博大深远,每一小步都包含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智慧,希望大家在对待中医药方面,要恭敬,专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中药,使其能帮助到我们。
正确的熬中药方法,我简单介绍一下。中药医生开的一般是一天一副,有的是两天一副,医生在开药的时候,肯定有交代。
你问的熬药20min,是指水开后再熬20分钟,一般中药都需要熬三次,加适量的水煮20分钟以后,把药汁滤出,再二次加次加水,再熬20分钟。滤出药汁,加水再熬,过滤后把渣子扔掉,得到的三次药汁混合,如果多了还需要浓缩熬煮,放入冰箱,然后分等份饮用。服用时加热一下。
这样是为了防止服药效果不均,因为第一次熬药,直接饮用药效太大,有的会出现危险。而在后面在熬,药效大减达不到治病的效果。所以分三遍煎药,掺合后分等份服用效果最好。
煨法原是远古食物加工方法,后来演变为中药炮制方法及药物使用方法。煨是指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或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中药煨法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油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缓和药性,增强疗效。煨制后的药物主要是增强止泻作用。那么如何煨中药呢?
1、湿纸煨
将净制或切制后药物用数层湿纸包裹,埋于无烟热火灰中,煨至纸呈焦黑色,药物表面呈微黄色时,取出,去纸,放凉,即得,如煨葛根。
2、隔纸煨
取刚经过切制尚未干燥的中药饮片趁湿平铺于吸油纸上,一层药物一层纸,如此间隔平铺数层或多层,上下用平坦木板夹住,以绳捆扎结实,使药物与吸油纸紧密接触,置烘干室或温度较高处,使药物所含油质渗到纸上,取出,更换新的吸油纸,反复操作,至吸油纸上无油渗出为止,取出药物,放凉,如木香。
3、面裹煨
取面粉加适量水做成团块,再压成薄片,将药物逐个包裹,或将药物表面用水湿润,如水泛丸法包裹数层,晒至半干,投入已炒热的滑石粉或热砂或麦麸中,适当翻动,文火煨至面皮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或河砂或麦麸等,放凉。剥去面皮,筛去碎屑,即得,如肉豆蔻,诃子等。面裹煨时,每100kg药物,用面粉50kg。
4、滑石粉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为什么要先煮麻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要先煮麻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