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蔓荆子的功效和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蔓荆子的功效和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蔓荆子有哪些功效?
中国药典中的介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了蔓荆子这个中药,它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它呈球形,直径4-6mm 。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 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 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
药理作用
它性微寒味辛苦,归膀胱、肝、胃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作用,主要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风热表证,症见头晕、头痛属轻症者。现代药理研究,蔓荆子煎剂对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以及结合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孤儿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和醇浸液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甲醇提取物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抑制作用,水煎液尚有祛痰和平喘作用。
炒蔓荆子
炒蔓荆子为蔓荆子照清炒法微炒后的炮制品,形如蔓荆子,表面黑色或黑褐色,基部有的可见残留宿萼和短果梗。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用时捣碎。
如果感觉内容对您有用,请进行点赞或分享,感谢~~
点击右上角关注~ 获取更多医学相关知识,让你在医学的道路上少走冤枉路!
蔓荆子,又名蔓荆实、荆子,为马鞭草科落叶小灌木植物单叶蔓荆和蔓荆的果实。本品味苦、辛,性凉,入肝、胃、膀胱经,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具有疏风散热、祛风止痛、清利头目之功,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及头昏、风热上扰所致的目昏、目赤肿痛和风湿痹痛、肢体挛急等。《本草汇言》言其“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后世治温痹拘挛,寒邪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屡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蔓荆子最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及头风头痛等症。因其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因蔓荆子能祛风邪而清头目,故又常用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但须注意的是,胃虚体衰者慎服。
蔓荆子属辛凉解表类中药,为马鞭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性味苦、辛,微寒。归膀胱经、肝、肾经。功能:疏风清热,凉肝明目。该药以清利头目见长,为治风热头痛之要药。常用于风热头痛、偏正头痛、也可用于风水、目疾等病的治疗。每剂用6一10克,水煎服,大剂量可用至30克。凡脾胃虚弱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临床应用: 1、外感头痛常与川芎、菊花、荆芥、白芷、天麻、防风同用; 2、风水作肿常用泽泻、茯苓、桑皮、防风、麻黄同用; 3、内外障目疾常与荆芥、防风、白蒺藜、甘草同用。4、内障肿痛眼目流泪常用黄芪、党参、白芍、黄柏、炙甘草合用。明白了吗?这是本人多年临床验所得。欢迎关注。
蔓荆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蔓荆子又称荆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的功效,其作用为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暗不明、目赤多泪、齿龈肿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风湿痹痛等。
蔓荆子是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干燥的成熟果实,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蔓荆子和川芎、菊花、防风、薄荷配伍泡黄酒饮用,有疏利头目、祛风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风热性头痛、偏头痛、头昏的辅助治疗。
现代研究发现,蔓荆子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二萜类、甾体类等化合物,具有退热、镇静、止痛、祛痰、平喘、抗炎、降血压等作用。
不过,胃虚者及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者,服用蔓荆子需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另外,使用蔓荆子可能会引起皮肤风团、瘙痒等过敏反应,这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治疗。
本内容由河北省中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陈红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蔓荆子的功效和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蔓荆子的功效和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