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蓍草是什么年代的植物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蓍草是什么年代的植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假如我在洛阳找到遗失几千年的连山和归藏,会给中国带来多大震动?
《归藏易》有流传,并非没有传下来。连山易和归藏易在西汉时代还在,后来才不知所踪,后来有一个流传的《归藏易》,只是很长时间内这个归藏易被认为是伪作,知道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简归藏易出土,内容与流传下来的归藏易基本相同,这才证明这个流传下来的归藏易并不是伪作。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没必要把《周易》看得太高,甚至说它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说是中国文明的根源云云,扯淡的时候这样说无所谓,但严格地说,是不能说周易是中国文明的根源的。因为,周易分为两部分,前面部分的易经成书年代早一点,大概在西周中后期时期,后面部分的易传,也就是十翼,以前说是孔子作品,但其实这部分内容是逐渐完成的,到战国中期才基本完成。先不说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已经百家争鸣,即便是在春秋时期,也至少有其他几部经典啊,而且这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几部经典,须知,在当时,其实各国都有丰富的典籍,比如春秋,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只是名字不一定都叫做春秋。后来,其他各国的典籍被秦国收入咸阳,再经过秦国严禁民间私藏典籍,但这个时候,秦国咸阳还是有藏书的,但是后来经过项羽大火,基本上就全部毁掉了。《周易》以及五经之所以流传下来,主要还是儒生的功劳。后儒生代代相传,这才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它们,当然,这五部经典在儒家传播的过程中也有篡改,这是后话。
《归藏》是《易经》之一,这本奇书里面记载很多内容,主要包括神话故事、三代传闻以及历史故事。《易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本古老典籍,它主要包括《连山》、《归藏》以及《周易》三本书,主要记载着人世间万物的变化。它们的历史有着千百多年,现如今存在于世的有《周易》和《归藏》,《归藏》这本奇书也只是在二十几年前才被人们给发现并出土。
《归藏》出土于陵江荆州镇邱北村的一个鱼池地下的古墓,它的出现确实为考古人员带来了很多惊喜。在这次出土的文物中,不仅存在着失传千年的《归藏》,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陶器以及《效律》、《灾异占》等竹简。毫无疑问,《归藏》重现天日的消息轰动了各大学术界,要知道,这是一本极具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老典籍。
出土的竹简中共有398枚《归藏》竹简,字数共计约四千余字,这与历史资料记载完全一致,可以看出这《归藏》确实是一份真迹。从书籍内容上看,《归藏》的内容记载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种类型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存在,不仅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考古专家们修订传世典籍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虽然《归藏》和《周易》都隶属于《易经》,同样都拥有着筮占内容,但是经过文学专家经过翻译后才发现这两本书的卜算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不两本书籍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周易》的起源相比于《归藏》更早,这也就是说《周易》里面的内容相比于《归藏》更加具体、客观和使用。无论是《归藏》还是《周易》,它们都是我国的重要典籍,我们应当学习并继承。
传世经典《诗经》要怎样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共三百一十一篇,所以诗经也叫“诗三百”。传言,《诗经》是尹吉甫采集,经孔子编订的。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尊为《六经》或者《五经》之一。
《诗经》虽然只有三百篇,但是它的内容却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通生活与爱情故事,统治者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的反抗,还有战争与徭役。它几乎是那个时期的一部百科大全,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貌。
之所以,我们学习《诗经》,不但能提高自身的学识和思想认识,而且还能全面了解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可以说。了解了《诗经》,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六百年到三千年,而且,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另外,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曾经教育儿子道:“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习《诗经》对于一个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诗经》呢?这无关乎危襟正坐,更不需要浴手焚香。但是,学习《诗经》一定要态度端正,要老实认真,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孔子曾经把《诗经》的宗旨概括成一句话:“思无邪”,并且教育自己的弟子要学习《诗经》,以之作为立言立行的准则。后来,儒家更是把《诗经》确立为儒学经典,而它也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想学好《诗经》,首先还是要学好先秦时期的历史。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学好《诗经》有助于掌握那个时期的真实历史,其实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古人对《诗经》研究的成果,也值得我们借鉴。由于儒家学者的重视,从汉代开始,历代的文人都对《诗经》有着点评和解释。如王安石的《诗经新义》,胡承珙的《毛诗后笺》,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等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而我们现代和当代,更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在《诗经》的研究中取得了更大的成果,比如闻一多先生的《诗经通义》,陈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诗经》。
另外根据个人的古代汉语水平,笔者认为一些工具书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王力古汉语词典》以及《汉语词汇史》,都是很好的辅助工具。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仅供诗经爱好者参考,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谈谈您对学习《诗经》的方法和经验。
首先,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年代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百年,收录的305首诗歌堪称经典之作,几千年不衰。可以说,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作。阅读诗经,应当了解其作者、产生的时代、内容以及它的来源、背景,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阅读《诗经》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我个人理解是,古代人所谓的“言志”,其实就是政治或教化的体现,“诗”就是“言”和“志”的综合体。从这个层面理解,我认为“诗言志”就好比今天的点歌,完全可以“断章取义”。比如,用歌颂邂逅爱情之歌来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国宾的欢迎之情。
第三,掌握《诗经》的核心要义,极其重点非常重要。比如,《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就是要知道它共有15国风160首诗,这些诗都属于民间歌谣,歌唱男女恋情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再比如雅,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5个乐章,都是适用于宴会和寺庙的乐章。颂,主要包括《周颂》和《商颂》、《鲁颂》,主要是用于敬天祭祖的乐章。“赋”:就是叙述和描写,用直接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比”:就是比喻,《诗经》当中运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等等。再说“兴”,就是启发的意思,也叫做起兴,就是说诗人见到某一事物触动了它的心事和感情而发出的歌唱。此外,我们还必须正确掌握《诗经》的价值等等,比如,有人把《诗经》概括为“四家诗”,包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正确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常说理解不了《诗经》,说它晦涩难懂,其实《诗经》就长在你家的院子里,长在乡间地头,是最朴实无华的东西。不需要怎么读,它就在你的身边。
乡里的人都闲不住,无聊时好收拾。收拾家,收拾院,归撂齐整。院里空荡荡的,便期图圆满,这就辟圃,植畦。
除却正经生长蔬菜,偶然也会有些野家伙冒失露头。譬如灰灰菜,马齿苋。人也不去拔,待能凑成一顿时,照样拿来调拌了当菜。
灰灰菜有个诨名儿,藜,史上鼎鼎大名。《诗经》时,便是山野里的一道大餐:“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莱即藜。马齿苋虽没登上《诗经》,却也成为杜甫的至爱,“苦苣针如刺,马齿叶亦繁。”这东西吃多了,治胃溃疡。
苦苣这东西也日怪,不往圃里生,就往畦外跑。院里的荫角或砖缝里常有它。若是到了地头,那才叫普遍。但凡能下脚的地方能可能踩着。
不过,乡里的苦苣其实是甜苣。乡里的苦苣叶大齿深,像是锯。若不留神便在嫩肉上划道血痕。
当然,不论甜苦都能填满乡人的肠胃。吃多了,对人生也就看得淡漠了。
读诗经,不要把诗经当成什么经典文学名著。
甚至不要当成诗歌。
你可以把他当成一部古代人生活的记录来看。你会发现,古人跟咱们一样。
这里面有羔裘五陀的朝廷大员,有夙夜在公的基层小吏,有劳碌的宫女,有新婚燕尔的少女,有错嫁的怨妇,有在家思夫的少妇,有终年在外的戍卒,有坎坎伐檀德工人,有一发五豝的猎手……,这里面有伤心有得意,有羡慕有赞颂,有自责有悔恨,有誓言有赌咒,有暗恋有表白……总之,一部诗经,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老祖宗真是丰富多彩,这也是为什么诗经里“风”比“颂”好的原因。
如果这个不过瘾的话,你把诗经当成侦探小说来读。
为什么呢?
因为啊诗经从孔老夫夫子开始就广受关注,汉朝还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历朝历代都对之孜孜以求,但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有些事情就是被专家搞乱了,诗经被这些专家解释的乌七八糟,总之阿狗说阿狗的理,阿猫说阿猫的理(李敖的话)。
有时候这些专家注解得虽然你觉得狗屁不通,但把他当故事,你从中找出中最有趣的来。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蓍草是什么年代的植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蓍草是什么年代的植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