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针灸功效句子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帝内经针灸功效句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帝内经》里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
《黄帝内经》里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药?
早在远古冷器时代的先民,治疗疾病,凭原始蛮荒时代的放血治疗方法。是因为药草稀缺单一的原因,还未发现汤液药治疗疾病的认知。华北平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始祖的人种发源地。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广阔平原生长的艾草。逐步演变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火疗。探索治疗疾病的治疗手段。汉唐以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山地丘陵。雨量充沛,植物药草资源丰富,逐步产生汤液内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出现了南阳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作,繁衍了中华民族自成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瑰宝。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达,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中医的医疗技术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环境变化,化学污染生理结构。多元结构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产生了根本性的多元化传变。这是当代医疗改革创新的重要议题,也是医疗技术创新的必然需求。适应新的疾病发生需要的技术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素问》第13章 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 移精变气,可 祝由 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 移精祝由 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于大言之,内经是天地之学;于小言之,内经是人体之学。
经络是人体奥妙的集中体现,施针又是经络最直接、最近本源的应用。内经言医之五术,而用针居首焉。重视本源的内经,突出用针之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帝内经乃中医理论之巅 它的奥秘在于读懂了它人就根本不可能得病 要药何用?至于针炙 它的主要功能是救急及治疗疾病产生的后遗症 作用非常之巨大 黄帝内经能让阅懂者知道世间万物均可为药之理 所以本人猜这应该就是为什么书里没提药液的原因所在吧。
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
学针灸了你懂扎针,那么请问你扎谁?谁该扎哪呢?还有哪儿不能扎想过吗?比如来个人说反正哪都不舒服,你给扎成刺猬?豪猪?再说学内经,内经懂了,但是内经没处方啊,来个人说我头晕,心慌,我看你内经怎么使?打通任督二脉?把经络拔出来重新组装????就算你针灸内经都会了,比如:紧则伤寒肾不移,虚因伤暑向胞推………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你扎哪?
所以,你这两个选项肯定不对,就像你让幼儿园的孩子去学奥数一样,他能学吗?正确路径只有一条,先学基础诊断学,药性药理炮制,循序渐进,不要动手就是伤寒杂病论,内经针灸,金匮素问,那是没法学明白的,入门之前看似简单,入门之后你怀疑人生,年轻人,老夫看好你,试试水再看吧[呲牙][呲牙][呲牙]
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我给你的答案是:
一、先学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包含了阴阳,五行之说,脏腑表里之说等。对于治疗疾病有指导方向的作用。如治病的根本就是调理身体的阴阳,因为《黄帝内经》里讲“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人身阴阳平衡了,才不会有病。再如五行中,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互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原理。根据这个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衍生出的的培土生金之法,滋水涵木法,泻南补北法等治疗疾病的方法;再如脏腑肝与胆相表里,如肝出了问题,也会连着胆出问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问题也影响到小肠的功能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基础知识。
二、看《黄帝内经》,因为临床治疗上,往往离不开《黄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明代名医缪希雍(补益滋生丸的传播者),当时众多医生治不了他的病症,他就是从《黄帝内经》中,得到的答案,用药治好了他的病,从而走上行医之路,终成一代名医。还有很多名医,治疗杂病难病时,均是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的答案。这正是《黄帝内经》魅力的所在。
三、看中医诊断,熟练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中,望诊必须要精,望诊主要包括望体形,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血虚等;望五官五色、望目、舌、头发、耳朵、手指甲等等。脉诊只是给前三诊做最后诊断用的。如用诊脉断人阴虚还是阳虚,左尺短为阴虚,右尺短为阳虚。是表证还是里证,是那个脏气出了问题等等,做到精准到位。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黄帝内经针灸功效句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帝内经针灸功效句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